肺结核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根据最新医学研究,肺结核的病因可归结为以下五类关键因素:
一、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的特性
生物学特征: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一种抗酸杆菌,细胞壁含大量脂质(如分枝菌酸)
可在干燥痰液中存活数周,对常规消毒剂抵抗力强。
其“休眠状态”能力是潜伏感染的核心机制,部分菌株可逃避免疫系统长达数十年。
二、传播途径:感染如何发生
主要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释放含菌飞沫核(直径1-5微米),被健康人吸入后定植于肺泡。
高风险场景:密闭空间(如监狱、贫民窟)、医疗场所通风不良区域。
其他罕见途径:
消化道感染(饮用未消毒的含菌牛奶,多见于牛结核分枝杆菌);
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开放性结核伤口(极少数病例)。
三、感染机制:从潜伏到发病的关键环节
免疫系统博弈:
细菌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后,通过抑制溶酶体融合存活,并激活T淋巴细胞(形成肉芽肿包裹病菌)。
潜伏感染:免疫控制下细菌处于休眠状态,无传染性;约5-10%因免疫力下降转为活动性结核。
活动性结核触发因素:
免疫抑制:HIV感染(风险增加20倍)、糖尿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
环境暴露:矽肺患者(肺部防御屏障受损)、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削弱免疫应答)。
四、易感人群与社会决定因素
个体风险:
遗传易感性:HLA-II类基因变异(如HLA-DRB1*04)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合并疾病:慢性肾病、器官移植术后、恶性肿瘤患者。
社会结构性因素:
贫困与拥挤: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拥挤,通风条件差;
医疗资源匮乏:中低收入国家难以普及快速诊断和规范治疗,导致传播链持续。
五、预防与控制:阻断病因链的核心策略
阻断传播:实现早发现、早隔离
耐药结核防控:严格监管抗生素使用,避免单药治疗
总结:肺结核的病因是病原体、宿主免疫状态、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皖ICP备17025214号-2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1842号 广审号:(合)中医广【2024】第09-03-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