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性肾炎(狼疮性肾炎,LN)是由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累及肾脏引起的 免疫性炎症损伤
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 自身免疫异常、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 等多方面原因。
主要发病机制
自身抗体与免疫复合物沉积
SLE患者体内产生大量 抗核抗体(如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这些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形成 免疫复合物。
这些复合物随血液循环沉积在 肾小球基底膜 或系膜区,激活补体系统(如C3、C1q),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
免疫细胞异常活化
B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大量致病性自身抗体。
T细胞功能紊乱:如Th1/Th2失衡、Treg细胞减少,促进炎症反应。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释放炎性因子(如TNF-α、IL-6),加重肾组织损伤。
补体系统过度激活
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如C3a、C5a),导致 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细胞浸润,加速肾小球硬化。
遗传易感性
HLA-DR2、HLA-DR3 等基因变异增加SLE患病风险。
部分人群的 补体成分(如C1q、C4)缺陷 使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更易发生LN。
环境触发因素
紫外线(UV)照射:可能诱发SLE活动,加重肾炎。
病毒感染(如EB病毒):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药物、激素变化(如雌激素水平升高):与SLE病情加重相关。
肾脏损伤的具体表现
蛋白尿(尿泡沫增多)
血尿(肉眼或镜下血尿)
高血压、水肿(因肾功能受损)
肾功能下降(肌酐升高、少尿等)
总结
狼疮性肾炎的核心是 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肾脏,遗传、环境、激素等因素共同促发。早期诊断(如肾活检)
和规范治疗(激素+免疫抑制剂)可延缓肾衰竭进展。
皖ICP备17025214号-2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1842号 广审号:(合)中医广【2024】第09-03-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