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我真的很疼痛,痛彻心扉,肯定有很严重的病,可他们为什么就是检查不出来呢?”
近日医院接诊了三名患者,他们身体都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疼痛,之前去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医院做了大量检查,结果都是一切正常。可他们仍旧觉得结果不可信,坚信自己患有疾病。经过专家的检查诊断发现,这三位患者都患有疑病症。
患者一:青年男性,两年前有过肺结核病史,已愈。后来患者一直感觉自己全身乏力,骨骼痛,认为自己得了肺癌,甚至有骨转移,做了几次肺部CT检查,还做了骨穿,结果都是阴性。患者一直不相信检查结果。
患者二:中年男性,胃痛难忍,在几家大型医院做了至少五次胃镜检查,均提示只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消化内科治疗后就是觉得疼,患者相信自己一定是得了胃癌没检查出来。
患者三:青中年男性,六年前经历了一次危险性行为后,深信自己得了艾滋病,在全国多家大医院行HIV检查均阴性,可是患者感觉自己浑身无力、抵抗力变差,一定是得了艾滋病处于潜伏期,没检查出来。
什么是疑病症呢?
疑病症又叫疑病性神经症,主要临床表现是患者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分过分关注,其关注程度与健康状况很不相称,经常感觉躯体不适并四处求医,尽管经反复医学检查显示阴性,或医生给予医学解释也不能打消患者的顾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本病多在50岁以前发病,以20—30岁年龄段发病最多,男女均可发生。
疑病症的发生,可能与患者的人格基础、社会环境、躯体因素及心理因素等综合因素相关,孤僻、敏感、固执、内向、过分关注自身、暗示性强的人格特征可成为疑病症发病的人格基础。
比如,得知自己亲属死于某种严重疾病,就会怀疑自己也步其后尘;见到别人得肝癌,就会觉得肝区不适;过多的医学检查与治疗等都可能促进疑病观念的产生。同时一些知觉和认知异常的患者,认知系统会对一些躯体感觉和变化做出不恰当的认知,导致疑病观念。
患了疑病症怎么办?
专家提醒:在排除躯体疾病、诊断疑病症明确之后,建议患者停止各种不必要的检查,以免加重疑病观念,要在专业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的系统治疗。
皖ICP备17025214号-2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1842号 广审号:(合)中医广【2024】第09-03-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