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气色往往反映出健康的身体状况,中医认为,只有脏血功能正常,气血旺盛,才能保持青春、容光焕发。出现黑眼圈、眼袋和面部皱纹时往往需要滋阴补肾、清降虚火、化淤通络。美容灸,即有这方面的特异功能。
灸法是一种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作用于人体腧穴以防治疾病乃至养生保健的方法。美容灸,顾名思义,灸法的一种,主要是起美容减肥作用的。施灸的材料主要是由艾叶加工而成的艾绒,并可根据需要加入相应的药物。
中医认为,皮肤(包括面部)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内的气血是否畅行流通。“脸上斑块、体内瘀块儿”。人体内分泌状况是色斑形成的原因。当女性内分泌紊乱时,导致了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通,心血不能达皮肤颜面,皮肤中的黑色素就不能随人体代谢排除体外而淤积到了脸部形成了色斑。可见,有气滞血瘀的人,往往会有肌肤干燥、粗糙、紫癜、黑斑、面色晦暗等现象,应以活血祛瘀为基本治法,即“通血脉”。而灸法具有温经散寒、舒筋活血、回阳固脱、益气升陷、消瘀散结和防病强身等多种作用。
女性常见的痛经、月经失调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内的气血没有畅行流通,从而造成面色无华或面色黯淡等。美容灸,可以帮助您从内而外调出好气色。
现在重点谈谈痛经与美容灸。
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少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且随月经周期性发作的一种疾病。其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多见于青年妇女,常随月经初潮发病;继发性者多有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肿瘤等。美容灸取穴为中极(脐上1寸)、关元(脐中下3寸)穴,取仰卧位,采用厚3~5毫米,直径为2~3厘米的姜片置于穴位上,取少量艾绒放于姜片上,点燃后施灸,如自觉烧灼感,则稍移动位置。于月经前3天开始,月经停止时结束。每次20分钟,两个月为1疗程。
另外,女患者不妨每晚临睡前喝一杯加一勺蜂蜜的热牛奶,这对痛经,尤其是原发性痛经,可起到一定的缓解甚至短期消除痛经之苦。这是因为牛奶和蜂蜜里面都含有大量的钾和镁,钾在人体内具有缓和情绪,抑制疼痛,防止感染,减少月经期失血量等功能;至于镁,则能帮助大脑神经冲动传导,使具有神经激素作用的活性物质维持在正常水平。亦可将青盐入锅中炒热,装入小布袋,热熨小腹部,盐冷却再入锅炒,反复热熨,至腹痛停止。再痛再熨。青盐热熨能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又能活血散瘀,故不仅对寒邪气滞、气滞血瘀所致之痛经效果很好,且对跌打损伤所致气滞血瘀之症亦有效。
自我按摩,能起到调补肝肾、疏通胞宫之气的作用。可在经前1周开始,每日2遍。具体手法是,按揉脾俞、肾俞、关元、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再按擦腰骶部及少腹部等等,若伴有胸胁胀痛,可加按揉三焦俞、大椎穴及摩擦中脘等,若长期这样做,效果将更好,同时还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手法可自己做,也可叫家人帮忙做。每次时间在15~20分钟,手法不宜太重。
值得注意的是,痛经的自疗包括美容灸对原发性痛经效果很好,对继发性痛经及有妇科器质性病变的人效果则较差,须配合药物甚至手术治疗。同时,在月经期应避免涉水及用冷水洗足或下身;不食生冷之物,保持精神愉快等。
下面附带说一下美容灸与月经过多、月经失调的关系:
月经过多取位于足拇趾内侧指甲旁约0.1寸的隐白穴,施灸前,先给此穴常规消毒,再涂上些硼酸软膏,然后放置米粒大小艾炷(艾炷制法是取艾绒放在平板上,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捏成圆锥形米粒大小的小炷),连续点燃5壮(燃完一个艾炷为1壮),为1次量,每日施灸1次,3次为1疗程。月经过多毛病也许“黄鹤一去不复返”。
月经失调取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关元、气海(关元与脐之间取中即是)、足三里(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采用艾条悬灸法。
艾条悬灸法,即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灸火距皮肤约3厘米,灸5—10分钟,可使皮肤有温热感而又不致于烧伤皮肤。
美容灸与减肥
美容灸的减肥常见固定腹部穴位是五柱穴(中脘、下脘、左右梁门、巨阙)。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梁门:脐上4寸,中脘穴旁开2寸。
巨阙:中脘穴上2寸处,前正中线上,当脐上6寸。
中脘与其上、下、左、右各2寸的四个穴,合称五柱穴。
需要说明的是,施行美容灸来美容减肥,切勿单打一,而要综合考虑,如可同时配合针刺、按摩、拔罐、食疗、运动等。其次,美容减肥前三天须严格控制饮食,即早餐以牛奶为主,中餐则以2个鸡蛋为主,晚餐可食用1—2条黄瓜,再以后注意少吃面食和土豆,以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同时,多吃蔬菜和豆制品。进食时宜细嚼慢咽,不能吃得太饱,更不能暴饮暴食,以七分饱为宜。根据各人情况,最好再增加一些运动量。
灸法虽然简便易行,但若不掌握其适应证及其操作方法,有时也会发生意外,故此施灸时应注意:
(1)灸者体位要安置妥当,施灸时不可随便变动。防止烫伤皮肤或衣物,必要时可在周围垫些纸片等物品。
(2)在气候寒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保暖设备,一般不宜脱衣施灸。
(3)饭前空腹时和饭后不要立即施灸。
(4)施灸当天不要洗澡,以免感染风寒。
(5)如果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晕灸症状,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
(6)阴寒虚弱者宜多灸;体壮者宜多灸肌肉丰满深厚之处,即给予大炷;浅薄之处宜小炷。火气旺盛的人最好别用。
(7)颜面五官、阴部和大血管周围不宜施直接灸。
(原载山东《家庭健康》杂志2012年4期)
皖ICP备17025214号-2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1842号 广审号:(合)中医广【2024】第09-03-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