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长淮中医医院】为您整理了关于冠状动脉支架的七个问题。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健康资讯,让生活更美好!
01
植入支架后到底能不能做磁共振成像
很多人存在疑虑,包括许多医生和放射科技师都会认为植入支架后不能做磁共振成像检查。理由是:支架是金属做的,而磁共振成像会让金属产生热量并且让支架移位。
医生解答
不是所有的金属在磁场里都会出现产热反应,且支架里只存在极少量的可以出现产热反应的金属铁元素,少到其产生的热量足以被流动的血液带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此外,支架的磁性不强,不会发生移位。
结 论
患者在支架植入术6周后可以做磁共振成像!特别是2007年以后植入的支架,说明书上已经明确表示可以进行磁共振成像。如果您实在不放心的话,可以在支架植入术后向医生要一本说明书,就诊时给医生/放射科医生看。
02
植入支架就万事大吉了吗
医生解答
答案是否定的!支架只能解决既往的问题。就好比地上有很多脏东西,我们通过扫地来清除垃圾,让地面恢复干净,但如果不注意保持,地面还是会脏。也就是说,支架解决了以前血管狭窄的问题,但若不控制“三高”,不抑制血栓聚集,血管依旧会出现损伤,并出现新的狭窄。所以,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如果不注意,很有可能在其他部位的血管出现新的狭窄。
结 论
支架植入术后不是就万事大吉了!要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血小板,不然血管可能还会出现新的狭窄/堵塞。
03
支架植入后能用多久,能不能拿出来
医生解答
支架是金属类产品,植入血管后,起到支撑作用。支架不用拿出来,它的使用期限和人的生命一样长。
当然,医学家们也认识到:血管中有太多异物,会让血管变硬,所以新型的、可降解的支架正在研发中。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非常成熟的可降解支架用于临床。今后一旦技术成熟,这种可降解支架会在完成了支撑血管的作用后(约3年)逐步降解乃至消失。这样,血管里面就没有残留的支架了。
结 论
植入的支架能用一辈子,不用拿出来!期待可降解支架技术的发展!
04
支架是金属网状结构的,植入血管
岂不是让“垃圾”更容易被勾住吗
医生解答
确实,支架作为异物,植入血管后会受到人体自身细胞的“攻击&”,如血小板等。但支架并不会勾住“垃圾”!血管内所谓的“垃圾”,是我们用来形容血管里过剩的、多余的、对血管壁造成损害的物质,如血脂、血小板、尿酸等,只是一种指代!所以,并不存在“勾垃圾”一说。
人体具有很强的修复功能,支架植入后,血管壁的损伤会自行修复。当血管的内皮覆盖了支架的表面,在血管里就看不见支架了,支架就变成了血管内部的一种装置了。
结 论
支架“不会勾垃圾”,自我修复后,支架会逐渐成为血管的一部分。
05
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要终身服用
抗凝血药物吗
医生解答
接着上个问题。因为支架在血管内的裸露可以引起血小板聚集,容易形成血栓,所以植入支架的人确实需要在服用治疗冠心病药物的基础上,多服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俗称双抗血小板)。但是这种损伤是可以自我修复的,1年以后,血管内皮修复完整,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就不需要再多服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了。
结 论
一般支架植入术1年以后,血管内皮修复完成后,就不需要再多服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了。注意!不是不需要服用之前所有的药物,冠心病患者本该服用的药物还是要继续服用的!
06
心肌梗死与血栓有关,听说有技术可以把血栓取出来,那为什么还要植入支架
医生解答
取栓主要针对的是静脉血栓。心肌梗死所涉及的动脉血栓,是在动脉狭窄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先有动脉狭窄,狭窄到一定程度,血小板聚集后形成血栓才可能堵塞血管剩下的空隙。仅仅把血栓去除,狭窄仍旧存在,未来可能还会形成血栓,再次造成梗死。所以,支架植入术不是针对血栓,而是针对血管狭窄,在经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支撑后,血管恢复通畅的状态。
结 论
取栓针对的是静脉血栓。心肌梗死是由动脉狭窄+血栓造成的,取栓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07
支架植入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医生解答
● 支架植入后的1年内,需要服用2种抗血小板药物来避免血栓形成,往往有一定的出血风险。这个时候,一定要严格遵医嘱服药,注意活血的药物不能服用太多,否则很有可能会加大出血风险,引起麻烦!不要,也不需要再去服用一些药食同源、活血化瘀的药物!
● 要注意尽量避免可能引起出血的行为,也要注意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因为出血或手术时要停药,但停药后又可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栓形成风险,很是矛盾。
比如,如果您本身有胃溃疡,那么就要注意节制食用粗纤维食物(春笋等),不要因为过食而引起胃部出血,让治疗陷入矛盾状态。再比如,因为暴饮暴食得了胰腺炎;因为吃太多油腻食物,胆囊炎、胆石症发作;或因为排便习惯不良,造成痔疮加重、出血等,需要手术。
结 论
不管以前身体状况如何,有没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植入支架后就要注意起来,重新规划人生,维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皖ICP备17025214号-2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1842号 广审号:(合)中医广【2024】第09-03-42号